close

操之在己,成之於人-婆媳不需情同母女


 「兒子在未結婚前和我說:『如果你和未來的媳婦相處有問題,媽,我不會幫你的。』

我回他:『你先把你的口才訓練好,幫你老婆吧!』」

 一貫風采自若的廖玉蕙說來依舊談笑風生,一般人聽了容易氣急敗壞的事,在她的眼裡總有

新的解讀;不是特立獨行,而是能解開慣性思考的束縛,指向一條開闊的路。
 
「我不會干涉媳婦與兒子間的生活,也不將自己的觀念放在別人身上,當然也不會介入對小龍

女(廖玉蕙的孫女)的教養。祕訣是『要忍住』,長輩的修養總要好一點,我有時候也很佩服

我自己。」廖玉蕙笑著說。

 「媳婦需要把我當成媽媽來看待嗎?不用。『婆婆』這個身份也很好,婆媳彼此間需要的是

協調,不是執著。要遇到背景相似、思考相近的人,是多麼可遇不可求的事啊!人生,許多事

情是『操之在己』,但更多事情,卻是『成之於人』。」

 廖玉蕙也不把媳婦當成女兒來看待,因為……她有時對媳婦,會比對女兒還要好一些。

 「當兒子媳婦來家裡做客時,我會故意暗示一下對媳婦說:『哇,你公公特別去買這麼好的

魚耶,女兒想吃還沒有。』對一個人好,不要都默默做,我們要讓媳婦知道,她是被我們重視

的,她回來我們這裡才有歸屬感。」

 「我自己也是別人的媳婦,清楚在婆家難免會不自在,這是共同的人性。我長別人幾歲,或

許能多擁有一點智慧;既然了解了別人的壓力,就要體諒、同理別人。」廖玉蕙玩笑著說,有

時看媳婦好像臉臭心情不好,還會暗自思忖:「是不是兒子對媳婦不好?還是我有哪裡需要檢討啊?」

 廖玉蕙稱自己的兒子與媳婦都是「有個性」的人,既然如此,何苦讓自己變成「刺蝟」,去硬碰硬呢?

有時放下身段,會得到更多意外的回饋。


 「在小龍女六個月時,我對媳婦說:『真的很謝謝你。』;媳婦卻回我:『為什麼你要謝

我,這是我女兒耶。』我一聽就……『對喔,我差點忘記了,可是郭台銘是大老闆,他的股東

也可以和他獻花吧!我也是小龍女的小股東,當然可以恭賀你吧!』」她信手拈來的家庭片

段,就如同一篇篇短篇小說,而她總以幽默睿智換來美好的結尾。

 「當歷經世事,你會了解人生最大的幸福,就是家庭和樂愉快。我們這一生要需要爭的是

『情』,而不是『理』。」爭對了理、贏了面子又如何?太用力想要抓緊些什麼,你的手心

裡,卻什麼都留不住。

 「有次我媳婦幫她老公跳出來講話,我和先生都感到很欣慰:『媳婦的心是向著兒子的。

我們總是希望兒子能幸福,如果太太願意尊重自己的先生,我們都該珍惜這份情緣。』

 那做為媳婦的身分呢?廖玉蕙認為所謂「溝通」一定要把話講出來,但講話的「口氣」很重

要。並且:「好話要說在前面,建議擺在後面。」

 例如覺得婆婆煮的菜吃不習慣,可以說:「媽,你好辛苦喔,媽媽要不要休息?我來做就好

了。」換個方式詮釋不會傷到人,也表達對婆婆的孝順與敬意。而面對妯娌,仍舊是帶著一顆

柔軟體諒的心。「每次我回婆家,都會特別感謝小叔和嫂嫂,謝謝她們照顧婆婆。每個人都需

要被肯定,我做的,反而是最2單的工作。」

 

常聽人說,婆媳是另一種母女關係,但母女關係是否真如此甜蜜?婆媳不需非得要情同母

女,而是讓一段新的關係,發展更美好的連結。這等「做人的哲學」該如何修習?廖玉蕙說,

寫作讓她能以多角度思考,一次次探究人際網路的親密與疏離;而影響最多的,或許是她的母親。

 當母親沒有了「後來」-化解母女心結

廖玉蕙說自己的母親就像是「負面教材」,但是這層「負面」並非有惡意,而是在相處的磨

合下,讓身為「女兒」這個角色,懂得從中反省與蛻變。

 「我母親是紀律森嚴的人,我常想,就是定了那麼多規矩別人才容易犯規;沒那麼多規矩,

自然別人就不會犯規了。」對母親的反動,反而讓她的待人處世變得溫暖寬容,

 「母親離世的最後一年來我家住,向來疾言厲色的她,即使在病中仍然是態度嚴謹、用詞尖銳。

有次我教課後回家,我母親突然自怨自艾的說:『人老了就是沒用,今晚我就要回自己

家』、『人家(指外傭)坐飛機來的比較了不起,她比較需要家庭溫暖,以後你就把她當阿嬤

款待,我等等就去收行李……』」廖玉蕙又急又惱,心想到底又是哪裡惹到母親?後來才曉

得,是自己買了兩包炸雞柳,第一包先給了外傭,第二包才給了母親,母親在意的是順序的問題。

「我也是很氣呀!跑到浴室捶牆壁、又打開蓮蓬頭讓冷水沖頭,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對?」

 但當廖玉蕙走出浴室後,卻能和顏悅色地對母親說:「媽!我就是不懂事,你就原諒我嘛…..

但你也要負一點責任啊,你怎麼不教好我呢?你讓我對你撒嬌嘛…..」

 她轉念替媽媽著想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、個人色彩和成長背景;所有的人際關係,

只要願意替對方想一想,一切事情都能過去的,更何況是自己的母親。

 「母親告別人世後,我不斷回憶過往的相處歲月,許多話如果我能好好講、換個方式講,會

不會一切可以變得更好?」但,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。

 生命就像是一個循環的圓,只有自己經歷過,才會透徹那種刻骨銘心。廖玉蕙思索反芻與母

親微妙的情感關係,即使百般懊悔「早知道」,母親也已經沒有「後來」的故事了。但回憶追

索,如微風撫慰,廖玉蕙結蒂了她自己、與他人,「後來」更圓滿的故事,母女縱有心結,等

待煙消雲散後,發覺根深蒂固的,是長存的百般深情。人無非是經歷了昨日的碰撞,才能成就

今日的豁達。


 沒有一代不如一代-我們的孩子會更好

廖玉蕙同時是教學生涯數十年 的「老師」。對於社會氛圍對於世代價值的憂心忡忡,「草莓

族」、「芒果族」?她提醒父母親不要將負面標籤貼在孩子身上,大人宰制著孩子的世界,若

反覆說「現在的年輕人」怎麼了?大人是否也該負點責任?

 「一代不如一代嗎?現代的言論更為自由、精神更為開放,學生才思敏捷、反應靈活,沒有

一代不如一代,其實是一代比一代強。我們都不是天生睿智,你不能只放大年輕人的缺點,卻

不善用他們的優點;況且我們都忘記回頭看,自己年輕時是否有這麼好?」

 「不要用四五十歲的成熟,譏笑十多歲的天真。」拋開對下一代的成見與煩憂,切莫習慣了

指責,卻忘了孜孜教誨,關於未來的焦慮不安,大人們更要為孩子負責。

 「大食人間煙火」的廖玉蕙,看盡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起伏跌宕,她分享給媽媽們:「不要有

所含恨,也不要有憾恨。」因為你的心,也牽動著孩子的心,愛會傳染,恨也會。

 「世態人情經歷多,閑將往事思量過。賢的是他,愚的是我,爭什麼?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☆ღ婕瑜ღ☆ 的頭像
    ☆ღ婕瑜ღ☆

    **~婕瑜の小天地**~

    ☆ღ婕瑜ღ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