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各地的冬至習俗

冬至就是二十四個冬節就是冬至,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。

在古代,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,在周朝,就有利用「冬至」日郊祀祭天的記

載,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,因此,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,一直

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,因此,也可以說:過「冬節」是自漢

代才有的。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,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,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!
「冬至」又稱為「至節」,因為它是「陰極之至」、是「陽氣始至」,也是「日行

南至」的節日。又由於冬至過後,新年就在眼前了,所以又有「冬節大如年」的說

法,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。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

的好壞,推測往後的天氣。俗語說:「冬至在月頭,要冷在年兜(底);冬至在月

尾,要冷在正月;冬至在月中,無雪也沒霜」(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,推測

寒流到臺灣的早晚);俗語也說:「冬至黑,過年疏;冬至疏,過年黑」(意思是:

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,那麼過年一定晴天,反之,如果冬至放晴,過年就會下雨)。
冬至有許多有趣的傳統,像是南方人吃湯圓,北方人在冬至這天則有吃餛飩的習

俗,有句俗諺說:「冬至餛飩夏至面」,另外在西北地方則多半吃餃子(餃子在明

代之前稱為餛),民間甚至有流傳「吃了冬節的餃子,不凍耳朵」的諺語(據說這種

習俗是來自于醫聖張仲景施藥為窮人治凍傷的故事而來的)。

 

〔 河 北 省 〕

東 安 縣 冬 爐 、 獵 兔 , 人 家 祭 祖 、 賀 節 、 拜 師 。 懷 柔 縣 冬 至 量 日 影

 以 占 次 年 收 成 豐 欠 。 樂 亭 縣 士 以 麵 食 祭 祖 , 農 家 於 此 日 商 定 子 女

 嫁 娶 之 事 , 此 後 商 賈 價 便 啟 程 往 京 師 作 買 賣 。 南 皮 縣 冬 至 日 人 家

 互 相 拜 賀 , 擁 爐 會 飲 , 稱 為 「 扶 陽 」 。 新 河 縣 鄉 塾 弟 子 於 冬 至 日

 各 拜 業 師 , 稱 為 「 拜 冬 」 。


〔 山 東 省 〕

滋 陽 縣 冬 至 修 燧 灶 以 祈 求 長 壽 。 曲 阜 的 婦 女 節 前 就 做 好 布 鞋 , 於

 冬 至 日 贈 送 舅 姑 。 海 陽 縣 吃 羊 肉 , 叫 做 「 卻 寒 」 。 鄒 縣 兒 童 作

 「 拿 寨 」 、 「 打 瓦 」 的 遊 戲 。 少 年 開 始 習 武 , 叫 做 「 看 冬 」 。 但

 鄒 縣 並 無 賀 冬 至 的 習 俗 , 據 說 孟 子 於 冬 至 日 , 鄉 人 十 分 悲 痛 , 於

是 廢 除 慶 賀 冬 至 的 習 俗 。 臨 沂 縣 民 在 冬 至 日 用 火 紙 剪 製 衣 服 , 攜

至 祖 墳 前 焚 燒 , 然 後 添 土 。


〔 山 西 省 〕

冬 至 日 , 猗 氏 縣 農 夫 拔 取 麥 根 , 其 白 蕊 多 寡 以 卜 次 年 豐 欠 。 永 和

 縣 稱 冬 至 為 「 追 節 」 。 陽 城 縣 稱 冬 至 為 「 喜 冬 」 , 官 紳 士 家 行 拜

 賀 禮 。 民 間 只 以 麵 角 祭 祖 並 進 奉 家 中 尊 長 。 大 同 縣 於 冬 至 日 祭 財

 神 。 河 曲 縣 拜 冬 時 , 飲 宴 佐 以 羹 , 棗 釀 羔 羊 。


〔 河 南 省 〕

陳 州 冬 至 紮 紙 成 束 後 , 君 以 焚 燒 , 稱 之 「 送 段 」 。 西 鄉 縣 冬 至 日

向 巴 山 看 雪 , 占 來 年 豐 欠 。 臨 潼 縣 農 諺 「 一 九 雪 , 九 九 皆 有

雪 」 。


〔 江 蘇 省 〕

嘉 定 縣 最 重 視 冬 至 , 前 一 夜 稱 節 夜 , 也 稱 除 夜 。 春 粢 糕 以 祭 祖 ,

並 以 之 饋 贈 親 友 , 設 席 宴 飲 , 稱 之 「 節 酒 」 , 也 稱 「 分 冬 酒 」 。

金 壇 縣 賀 冬 時 , 於 宗 祠 祭 祖 並 團 拜 。 蘇 州 冬 至 家 宴 , 席 間 必 備 一

種 以 黃 酒 加 糖 漿 製 成 的 冬 陽 酒 。


〔 浙 江 省 〕

杭 州 冬 至 以 赤 豆 飯 、 新 米 糕 祭 祖 。 嘉 善 縣 以 冬 至 天 晴 來 卜 次 年 豐

收 。 桐 鄉 縣 冬 至 , 縉 紳 行 慶 賀 禮 , 傭 工 休 假 三 日 。 蕭 山 縣 冬 至 ,

各 家 以 糯 米 粉 、 麥 麵 裏 肉 餡 相 饋 贈 。 諸 暨 縣 冬 至 , 以 餈 糕 享 奠 祖

先 及 親 友 之 有 喪 者 。 上 虞 縣 冬 至 , 乞 丐 扮 鬼 執 武 器 沿 門 逐 疫 , 如

古 之 儺 禮 。


〔 江 西 省 〕

湖 口 縣 冬 至 , 民 家 早 起 設 羹 飯 以 祭 祖 , 稱 為 「 冬 飯 」 。 新 昌 縣 冬

 至 , 各 姓 相 率 祭 祖 。


 〔 福 建 省 〕

福 州 冬 至 以 湯 圓 祭 祖 , 又 取 之 粘 於 門 楹 之 間 。 漳 浦 縣 民 冬 至 以 小

 湯   圓 遍 塗 門 戶 器 皿 中 , 稱 為 「 祀 耗 」 , 凡 家 中 有 喪 事 的 , 則 不

做 湯 圓 。


〔 廣 東 省 〕

乳 源 縣 冬 至 各 家 祭 祖 , 亦 至 墳 墓 掛 紙 , 俗 稱 「 掛 冬 」 。 順 德 縣 冬

 至 宴 客 以 魚 肉 臘 味 蜆 菜 合 煮 , 眾 人 環 鍋 而 食 , 稱 之 「 圍 爐 」 。 澄

 海 縣 冬 至 不 下 田 , 不 用 牛 , 不 汲 井 , 猶 有 古 人 「 閉 關 息 旅 」 之 遺風 。

 

 [台灣冬至習俗]

冬至的湯圓,俗稱冬節圓,要作紅、白兩色。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,

內包糖料、花生粉等,稱為「圓仔母」。家中有小孩的,就讓他們用染色的圓仔(

生粿)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,俗稱「做雞母狗仔」。

拜過祖先的冬節圓,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、窗戶、椅桌、床櫃等處。據說,這

些冬節圓,日後乾燥給子孩吃,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。

吃冬節圓時,還有一種俗信:每匙只舀兩粒,吃到最後,未婚者必剩下奇數,已婚

者必為偶數。


台灣民間以往也有在冬至日「補冬」的習俗。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。「有的

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、糖燈米糕而食

,俗謂此日食補品,於身體特別有益。」(王詩琅,《艋舺歲時記》,一九七四)

 

台南地區的冬至,除了拜祖先以外,還有拜神佛、灶王爺、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俗

。供品除了湯圓以外,還有一種「菜粿」。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,用石磨磨

圓仔,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,就可以用來包餡料有蘿蔔絲、花生粉、白糖

、肉燥等。包好後捏成半月形,放在高麗菜上,就可以放進蒸籠了。蒸好的菜粿帶

有高麗菜的清香,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。

 

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,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「粄圓」來祭拜。通常在冬至前一天

晚上,就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;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粄圓來祭拜神明、祖先。客家

的鹹粄圓也是相當具特色的民俗小吃。通常鹹粄圓不包餡,而是在湯中加入許多豐

富的配米,通常有蝦米、香菇、蔥蒜花、芹菜珠、蒜葉、茼蒿、廋肉、香菜等等,

隨各人喜好而調配。

 

苖栗地的客家人,冬至祭拜的對象除神明、阿公婆(祖先)外,也要拜伯公(土地

公)。祭祀的時間相當早,通常在早餐之前就拜好了。拜完後,將幾料圓粘門上敬

拜門神。這個工作通常由家中的小孩來完成,等粄圓乾了以後,再由小孩拿去烤來

吃。至於要給牛吃的粄圓,則是將地瓜的中心挖洞後,再塞入粄圓給牛吃。

大部分的客家人也在冬至進補。補冬的食品大都是一年生番鴨公、或閹雞公。配藥

多為中藥的「十全」或「八珍」。「十全」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茯苓、

地黃、川芎、勺藥、桂枝、甘草等。「八珍」則少了上述當中的黃耆、桂枝兩味。

 

 

 

 

冬至的傳說

中國南方則在冬至吃糯米糰,並且要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。

這個習俗,也有個相對應的傳說:

很久以前的一個冬至,閩南的一個城裡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,他們是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女兒。

 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裡,乞丐的妻子終於因體力不支而一病不起。

為了籌錢埋葬妻子,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。

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命的老父親,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,老乞丐連忙討了一碗米

湯,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灌醒 。

老乞丐又討來了幾個糯米圓充飢。可是父女兩個互相推讓,誰也不肯先吃 。

老乞丐就對女兒說:「今日離別,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,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?」

 說完,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,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。

自父女兩人分手後,又過了三年,老乞丐卻毫無音訊。每年到了冬至,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。

她想,也許父親現在仍窮困潦倒,不願見面,那該如何相認呢?

她就想了個辦法,對主人說:「今天是冬至,家家都吃圓子,那門神也該敬敬他。」

主人同意了。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門環上,她想,這樣一來,父親

回來,看到門環上的冬節圓,一定不會找錯門。

誰知道,老乞丐還是沒有回來。第二年,女兒又把冬節圓粘在窗門、豬舍、牛舍、

牛頭上,寄託對父親的思念。

左鄰右舍取其團圓、吉利的含義,也照樣去做。這個習俗就這樣傳遍了閩南、潮汕一帶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☆ღ婕瑜ღ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